新形态的影视表演已诞生 为什么是现在这样?
编辑:佚名 来源:人民网 更新于:2017-4-11 阅读:
部队文艺与小品的影响
中国电影的创作观念和表演方法,深受部队文艺的影响,直接的创作和间接的渗透并存。在中国的演员构成中,部队演员比例极高,接近1/3。老一代电影演员中,相当一部分有从军的经历。此外,部分高校表演教师曾为军人。部队演员的表演风格有着鲜明的特点:被强调的主题,简单的情节,通俗的演绎,鲜明的人物,迅猛的节奏,简洁的动作,外化的内心,观众的共鸣,灵活的应对——是对部队演员的要求原则。他们在战斗间隙、恶劣环境中,面对文化程度不高的指战员,演出必须直接具有宣传鼓动作用,时间不能太长,形式不能复杂,内容必须浅显,演技必须抓人。
同时,部队文艺的演出方法,通过上世纪80年代大热的电视小品,深入千家万户,也间接构成了电影、电视剧、电视文艺的表演风格的一部分。小品的主体力量构成,小部分以赵本山、赵丽蓉、冯巩为代表的由二人转、戏曲、相声等传统演艺发展得来;大部分则由部队文艺转型而成。部队文艺的特点,也改造了电影的表演观念。
港台表演北上
如今,内地所有重要的电影均有香港制作背景,香港电视剧和台湾电视剧也成功地打入了内地市场,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内地影视剧的制作方法和制作观念。与它们一同北上的,还有港台影视剧的表演方法。
香港电影和电视领域的演员高度一体。香港演员培养的重要手段是“以赛代练”——以实际拍摄代替漫长的专业训练。香港电影高度商业化,他们的制作方式更接近于工业化的流水线作业:分工细,效率高,周期短。表演方面,演员没有时间进行案头准备工作、排练和沟通,往往接到通告很快便进入拍摄。而创作团队事先已经做好严整的分镜头设计,不仅仅机位、光位已设计完成,就连演员的调度、运动幅度、表演处理,也都进行了替代设计。因此,香港影人评价自己的演员表演时也说:“他们都是单镜头里的明星,很会摆POSE,连着多拍几个就不灵了。”
在如此体制下成长起来的香港演员,特点是适应性强,通用性强,普遍具有动作能力,擅长在镜头前展现自我魅力,掌握快速直接打动观众的一些表演技巧;不足是缺乏对人物的深刻理解,视野狭窄,缺乏对于角色远景的把握能力,表演技巧单一。
台湾影视演员和香港演员有相似之处,但由于开工量远远不能与香港相比,又缺乏外向型的眼光,全民的综艺化趋势又使得台湾演员表演比较夸张、过火,念白腔调较重,“吼派”表演不止一位。
20世纪80年代起,大批港台影视剧被引入内地。对于青年观众来说,港台影视剧的表演方式,几乎就是华语商业片的金科玉律。青年一代观众的观影观念已经被影响,港台方式成为他们认知的起点。港台表演掌控了内地各艺术院校表演系的学生们。当内地戏剧院团后继乏人,民间力量仍不足以支撑电影需求的时刻,表演系的学生们是电影演员唯一的后备队。这支后备队,基因已经变异。部队成名演员都已不年轻,真正年轻的一代,哪怕出身于部队院校,其表演基因也已经遭遇港台表演变异。部队文艺的血脉逐渐暗弱,香港—台湾也很难培养成批次的青年演员了。
上篇:
下篇: